展覽介紹:倫敦科學博物館機器人特展



        從古至今,人類對於「把機器打造為人」充滿興趣,然而這種興趣是從何而生?是滿足人類的好奇心?還是便利人類的生活?亦或是為了娛樂人類?2017年暑假倫敦科學博物館策劃一檔以機器人(Robots)為主題的特展正可為大家解答。本展覽藉由展出一百多個機器人,講述近五百年來人類創造機械人類(machines human)的故事。本篇作者以自身的觀展的經驗出發,介紹該展覽的展示內容與故事敘述。

        展覽主旨是藉由五個不同的時空的設定,追溯著人類為何著迷於將機械打造為人的型態,探討機器人與其社會如何被宗教信仰、工業大革命、大眾文化以及人類對未來的夢想所形塑,在創造機器化人類的過程,揭露出人類眼中的自己以及我們認為什麼是重要的。同時,藉由追溯這些歷史,反映出我們的希望、恐懼與夢想。


        展覽循著時間序以及主題而走,首先是「1570-1800中世紀」,本展區從500年前展開,點出長期以來我們對於自我以及我們在世界位置的認知,是透過宗教信仰表達出來。在16世紀,天主創造天地(God's creation)的世界觀,包含兩個重要的部分:天堂以及人類的身體。當時教會創造所謂的「自我調節機器(self-regulating machines)」(機器人一詞是二十世紀的產物呢!),用來協助闡述天堂的規律動作(包含報時、展示星星的運動軌跡以及月亮的變化等等)。14世紀初,鐘錶以及更複雜的天文裝置被建造出來,這些機械裝置常被用在表達宗教信仰,因為當時的人類相信藉由模擬上帝的宇宙觀,能夠讓人更近上帝。隨著更多的時鐘被建造出來,中世紀的人們問到:「時鐘也存在我們身體內嗎?」,在當時,把人類的身體比擬為時鐘是一個很強大的想法,因此引導至最早的機器人被創造出來。




圖1:第一展區 中世紀展品



圖2:第一展區 中世紀展品



         本區展出的物件中,最引人注目的即是這個「自動繪圖員-作家(Automaton Draughtsman-Writer)」,大約在1800年被精心打造出來,該機械能夠存有四幅圖畫以及三首英文與法文詩,透過內部由精密的齒輪所控制,上身則為一個孩童的臉(圖1)與手握著筆進行規律的機械繪製(圖2)。 



        接著,第二展區主題為「1800-1920服從」,討論著工業革命所帶來的轉變,影響著人與機器的關係。展示版是如此陳述:「隨著英國的工業革命轟轟烈烈地展開,許多人的世界被顛覆了,急迫與喧囂的工廠工作取代了鄉村緩慢的生活節奏。一項自動裝置--土耳其機器人(Mechanical Turk),在這個轉變中扮演一角,它可以下棋,顯然打敗所有人類挑戰者。它因而引起爭議,人們問到:這是一個會思考的機器嗎?假如自動裝置可以成為棋藝大師,工廠的工作能夠被機械化嗎?隨著工廠的擴張,在某些人的眼中,人類在工廠所追求的服從與紀律的韻律中,是一大麻煩。在這個新世界,工作者也變成可怕的自動裝置,勞役著無止境的蒸汽引擎勤的律動。」 



        本展區沒有太多的展品,僅展出這個19世紀的紡織機(圖3),來說明工業革命時代,引起的機械化革命,所造成的矛盾:人創造機器來取代人力的工作,但同時人在其中也成為工廠機械裝置的一部分。本展區沒有展示任何「機器人」,卻是最讓筆者深思的一區,是人來奴役機器?還是機器奴役人?當人被機器所制約,是否就是一個人類軀體的「機器人」呢?

圖3:第二展區 服從展品



        第三展區,「1920-2009夢想」表現出大眾文化對機器人的迷戀,機器人代表著人類對明日的夢想。這些夢想不只有被科學家或工程師所分享與創造,還有電影製作人、作家、動畫製作者與消費者。隨著越來越多的人主張著我們對機器人的未來想像,更多更多的情緒也就被表達出來,我們的機器人夢想是關於希望、幻想與期待—但同時也包含了恐懼。 

        本區展示出各種機器人的電影、動畫、模型與玩具,表現出大眾文化眼中的不同機器人樣貌,這時機器人已成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描繪著我們對於未來世界的想像。也許是策展人刻意將這個年代鎖定在1920-2009之間,筆者在參觀這個展區時,有種懷舊的感覺,與下個展區產生明顯的區隔(圖4-6)























圖4、5 第三展區 夢想 展品
圖6 第三展區 夢想 展品


        第四區的時序為「1940-現代」,主題為打造(Build),在展現對於身體的科技與知識的進步,打開了新的可能性去創造擁有人類的外型與能力的機器人。 在全球的工作坊、實驗室之中,研究者與機器人愛好者不斷的挑戰研發各種機器人。藉著把我們自己建造成機器的過程,我們不斷發現人類的心智與身體是多麽的複雜與不可思議。


圖7 第四展區 現代展品

       圖7為本區的亮點,機器人(Rob’s Open Source Android)可像人類一樣行動,頭部眼睛的部分有裝置一個攝影機,可以抓到觀眾的臉部圖像,成為觀眾很喜歡的展品之一。 本區運用各種圖示與影片等方式,來介紹人類的創造機器人的各種試驗,包括如何打造四肢關節的動作、如何模擬表情等等(圖8-10)。

圖8 第四展區 現代展品

















      




    
         

                                                            圖9、10 第四展區 現代展品         

最後的展區,主題為想像(2000-),本區展示出數種知名的社會型機器人,展現電腦計算的進步,人們終於可以透過日常的語言與手勢與機器人互動,而非用複雜的機器語言。展示版點出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在未來,更多智慧與使用者友善的機器人介面,或許會在日常中變得更為普遍。到底人與機器人的新關係會怎樣在未來浮現?而這又會帶來什麼後果呢?


圖11 Baxter機器人(美國2015



圖 13 Kodomoroid機器人(日本2014)
圖12 Kaspar機器人(英國2015-16)
圖14 Kodomoroid機器人展示說明牌


        本區猶如機器人博覽會,結合美、日、英、法、義大利、西班牙、瑞士等國精心開發的社會型機器人(圖11-14),並附上影片、圖片與說明,讓觀眾了解生活中人類如何與這些機器人互動。























 圖15 第五展區 想像 展示的pepper機器人 



本區最受歡迎的機器人為軟銀開發的pepper,能在現場直接與觀眾做互動。



        展覽最後點出人與機器人道德問題:如果機器人可以向我們學習,他們有辦法學習體貼嗎?(圖16)這個簡單的問題,卻是意義深長的點出人的價值與美德。本次展覽,除了展示科技進步所帶來的機器人「演化」歷程外,更帶出了人類創造機器人背後的文化、歷史與世界觀,得以讓觀眾更加反思人與機器人的關係以及機器人對人類的意義,藉由機器人,更了解我們自己。



圖16 展覽最後提出的問題




影片:策展人介紹此次展覽






文:林玟伶





參考資料:




本文圖片所有權:林玟伶

沒有留言: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