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思考博物館App的價值—五款特色App介紹

2月 04, 2018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App已逐漸取代博物館傳統的導覽器、紙本手冊、網頁,成為新的博物館訊息傳播媒介。App可以結合博物館導航、導覽、訊息推播、購票、購物、社交分享等功能,甚至加入擴充實境(AR)、遊戲、對話式機器人等等,對於博物館觀眾提供即時與便利的服務之外,觀眾可以藉由App進行自主學習、探索、溝通等活動,更加豐富博物館的參觀經驗。

然而,雖然許多博物館都費盡心力推出各自的App,觀眾卻不見得買單,造成許多博物館開發的App皆有使用率偏低的情況。事實上,隨著智慧型手機與網速的升級,觀眾下載App的外在障礙,如手機容量不足或是下載速度過慢,都能夠逐漸解決,而如何開發出能夠打動觀眾內在情感的App,讓觀眾願意下載並使用,才是關鍵因素,因此博物館必須回歸內容、使用者介面、使用者經驗等方向來思考App的價值,以下介紹幾款博物館App皆已開始朝這些方向去思考,並各具特色。

荷蘭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 App
剛在2018年1月重新升級的Rijksmuseum App,主打14個免費導覽路線,擁有包含簡體中文在內的9種語言版本。該App主要提供三種服務,導覽、Rijksstudio、購票(圖1)。導覽使用博物館佈件的300beacon,讓觀眾可以依循著App上面的地圖,定位出名作的具體路線,該導覽介面設計的非常簡潔明瞭(圖2、3)


左圖1 App操作主頁面      圖2(中)導覽介面設計    右圖3導覽介面可以免費聆聽作品導覽

Rijksstudio則是結合博物館數位典藏的成果,觀眾可以在此找到34萬件作品的圖像,並直接在App上分享或下載,在Rijksstudio中不僅可以從博物館設定的主題去探索作品,觀眾可以自己設計各種主題,分享在Rijksstudio之中,讓其他觀眾去瀏覽(圖4、5)。最後,行動購票(圖6),則是繼博物館推出的網路購票,更為便利的服務,觀眾可以不用在博物館前大排長龍,直接使用Rijksmuseum App購票入場。

左圖4 Rijksstudio操作主頁面   圖5(中)點選作品左下角i有作品介紹    右圖6行動購票介面


克利夫蘭美術館( the Cleveland Museum of Art, CMA ArtLens App
CMA在館藏數位化應用上,已有許多成功範例,例如讓博物館界津津樂道的Gallery One的數位館藏牆。從20176月開始,CMA更升級其APP,除了改良其使用者介面與縮短下載速度外,ArtLens App可以透過館內的ibeacon取代原來的RFID,藉由藍牙傳輸更容易與數位館藏牆進行互動。ArtLens App的使用者介面非常乾淨與直觀,首頁介面包含四大區塊展廳(Galleries)、導覽(Tour)、你的(You)以及博物館(Museum)(圖7、8)
在「展廳」介面中,博物館使用各種顏色區塊來區分展廳以及物件,例如「繪畫與手繪」、「非洲」、「埃及」、「文藝復興」等皆各有一個代表色(圖9),觀眾點選後,馬上會連結到該展廳(圖10),並再點選重點展品,可以觀看說明介紹以及影音(圖11),同時還有附近作品(Nearby Artworks)的功能,觀眾觀看該作品後,App也會顯示出觀眾所在地附近的重點展品。在博物館中,觀眾更可以開啟App的掃描(Scan)功能對著畫作掃描,透過圖像辨識技術讀取,App可以馬上顯示出該作品的簡介。

左圖7ArtLens操作主頁面            圖8(中)ArtLens四大功能              右圖9展廳介面



左圖10展廳介面點選非洲主題顯示出重點作品   右圖11作品介紹  

在「導覽」介面中,觀眾可以跟著不同參觀路線的設定,主題式的來觀看特定展品(圖12)。這功能與上述的Rijksstudio看似相似,但實則不同的是ArtLens App中的路線是實際連結到館藏作品的,也就是觀眾點選任何路線,App就會跳出地圖介面,來指引觀眾前往參觀(圖13)。而Rijksstudio則是針對數位典藏的部分,線上瀏覽各主題館,並沒有直接連到博物館參觀路線。
此外,ArtLens App可以有個人化的功能,讓觀眾收藏且瀏覽喜愛的作品,若觀眾在博物館中,還可以將收藏牆的作品,收藏到App中。而博物館功能則是讓觀眾可以在這裡找到博物館最新消息,如每日活動、特展訊息以及餐飲服務等。
左圖12導覽介面中有各種主題選擇   右圖13點選路線會連結到地圖介面

Smartify 告訴我這是哪幅畫!
曾經看過一幅畫,卻想不起作者是誰,的確是很困擾的經驗。去年底剛上架的Smartify目的就是要解答這樣的難題,透過圖像辨識與擴增實境(AR)技術,幫助使用者透過手機掃描(圖14),來找到這幅作品的介紹與作者(圖15),甚至告訴你哪間博物館擁有真跡(圖16)。
左圖14筆者使用Smartify掃瞄明信片    圖15(中)Smartify 可以快速辨識出作品    右圖16作品介紹頁面


這樣的技術並不困難,但能夠擁有大量的圖像資料庫提供辨識,讓使用者就算掃描冷門作品,也能找到對應資訊,才是App能夠成功的關鍵。目前該App的開發者與全球30間博物館合作,包含倫敦的國家藝廊、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俄羅斯普希金博物館等,已在逐漸累積資料庫中。雙方合作建立在雙贏的基礎上,Smartify可以運用博物館數位典藏的圖像與資訊,博物館則可以透過Smartify讓館藏讓更多人認識與利用,並得到使用者搜尋後的大數據,了解哪些是觀眾最常搜尋的作品。Smartify的介面主要包含三個功能,除了最主要的「掃描」功能外,還可以藉由「探索」的功能, 點選Smartify合作的博物館、藝術家、熱門作品等(圖17、18),另外藉由「個人化」的收藏功能,使用者可以收藏與分享感興趣的作品。

左圖17探索介面可以點選作品   右圖18探索介面可以點選博物館
你的肖像出現在博物館中嗎?Google Arts & Culture App
本部落格曾經介紹過「Google Arts & Culture:跨越博物館的線上博物館」一文,可見Google致力於藝術與文化數位運用的成果。然而,這些長期累積下的數位典藏基礎,在2018年初有了新的運用,一夕間讓Google Arts & Culture App爆紅。不僅該App下載率暴增,成為社群媒體討論的焦點,成功創造話題之外,更讓博物館的典藏品,重新與人產生有意義的連結。

Google Arts & Culture中一項實驗性計畫Is your portrait in a museum? (你的肖像出現在博物館中嗎?)」,讓使用者藉由自拍照片,Google透過AI的圖像辨識技術,幫你的自拍照在上千張人物畫作中,找到吻合的作品(圖20-23)。可惜目前這項功能只能在美國使用,然而隨著圖像辨識技術的成熟,以及AI大數據的應用,這樣的互動應用,未來將會越來越普及。相似概念的應用,可見延伸閱讀:人工智慧讓古今相遇了! IK Prize Recognition

圖19 Google Arts & Culture App的實驗性計畫

圖20 21社群媒體使用者照片分享
圖22 23社群媒體使用者照片分享

鳥兒鬧鐘App Dawn Chorus
上述介紹的幾款App從博物館可以提供什麼的角度出發,Dawn Chorus,不同的是,從使用者需要什麼的角度出發。像是越來越多人使用手機代替傳統鬧鐘,然而手機內建的鈴聲往往不怎麼「悅耳」,美國匹茲堡的卡內基自然歷史博物館(Carnegie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與它的設計實驗室(The Studio)共同開發的Dawn Chorus App,則是很有創意的運用博物館的優勢,解決這樣的需求缺口。

卡內基自然歷史博物館在館藏中選出20種鳥類,讓使用者可以挑選15種鳥叫聲作為鬧鐘鈴聲(圖24),透過Dawn Chorus優雅的使用者介面,除了操作簡單外,觀眾可以點選對應的鳥類(圖25),進一步了解該鳥類的物種介紹與棲息地等訊息(圖26-28),讓這款鬧鐘App不只是普通的鬧鐘,更附加學習的功能。
左圖24Dawn Chorus鬧鐘設定介面   右圖25使用者可以點選20種鳥類

圖26-28(左至右) 鳥類介紹、博物館介紹、棲息地介紹


小結
在數位時代下,App已成為博物館與觀眾溝通不可或缺的媒介之一。然而,博物館需要跟各種休閒形式的App競爭,才能引起觀眾的興趣進而使用。上述的App皆有各自的Wow factor,而引起關注, 並皆把握三個原則 內容與博物館館藏相關、使用者介面的簡潔與直觀、使用者經驗的升級,而成為別具特色的博物館App

參考文獻

林玟伶





沒有留言: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