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在博物館的應用
現在幾乎所有資訊都可以透過Google搜尋而得知,因此,博物館正在思考如何提供不同類型的價值及知識,而其中一種策略是透過使用RFID技術為訪客創建一個身歷其境的體驗。
RFID技術也稱為無線射頻辨識(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一種無線通訊技術,透過調成無線電頻率的電磁場識別特定目標並讀寫相關數據,把數據從附著在物品上包含電子儲存資訊的標籤傳送出去,以自動辨識與追蹤該物品,目前已在生活中被廣泛使用。另外,世界各地的許多博物館都在使用RFID技術來創建互動式的展品,這些展品的吸引力有時甚至比稀有的文物及藝術品還要大,並可以加深觀眾對歷史、藝術和社區的了解,以及有助於提供訪客個性化的體驗。
像是於5月12日開幕的國際間諜博物館(International Spy Museum),讓訪客進行的核心體驗是「臥底任務」,訪客可以在該博物館的簡報中心(Briefing Center)獲得臥底身份以及支援RFID的臥底徽章,透過RFID技術追蹤訪客的行為,讓訪客除了可以邊參觀邊隱瞞間諜身份以測試其間諜技巧,還可以在參觀後線上輸入徽章編號來獲得任務的匯報結果。
|
另外,在密西根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University of Michig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中也使用RFID技術讓訪客獲得更多的動手體驗。在11月時,他們推出一個可以讓訪客仔細觀察25種獨特文物的新展覽,其中包含一塊petoskey stone(密西根州的州立岩石)、早期的人類手工藝品以及Grypania spiralis的化石(目前已知最早的真核生物)。這些化石與其他標本會被裝在設有RFID標籤的透明保護箱中,當訪客將文物放在展示台上時,將啟動查看有關該文物更多資訊的功能,像是照片、影片及地圖等,甚至可以使用此功能讓訪客去找尋每個文物的特別之處。此展覽使訪客能夠與真實的標本互動,同時更深入的探索且學習更多關於這些文物的奧秘。
|
RFID技術除了可以使訪客的博物館體驗更加豐富之外,對增強博物館資產保存及安全也十分有幫助。
由於許多博物館有成千上萬件的館藏,使得管理人員需要在技術幫助的情況下有效掌握藏品,像是擁有許多古老且負盛名藝術品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在2018年吸引了超過735萬訪客入場參觀,雖然這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人數,但在大多數情況下,訪客的行為舉止得體,很少破壞博物館的藏品。那麼,為什麼大都會博物館需要RFID技術來保護他們的無價藝術品呢?
為了避免藝術品暴露在某些溫度和環境下會造成嚴重的損壞,因此博物館使用RFID技術來保持對特定區域環境變化的警覺,他們在博物館的中世紀藝術迴廊區中設置了RFID標籤,使管理人員可以更容易了解環境如何影響陳列的藝術品,以保持無價的藝術品及文物的良好狀態。
由上述例子可知,RFID技術增強了博物館的訪客體驗及後端支援,並且持續被許多博物館使用著。對於博物館管理人員來說,RFID技術除了可以提供展品受歡迎程度的資訊之外,也可以幫助追蹤藏品庫存,並防止被竊盜及破壞,在各方面來說皆有助益;而對訪客來說,此技術不僅不會對參觀經驗產生干擾,同時也可以提升參觀的水準,使之更加有趣且令人難忘,值得前往體驗。
資料來源:
2.
Ideum: https://ideum.com/portfolio/rfid-table
3.
Spy Museum: https://www.spymuseum.org/
4.
AlleyWatch: https://www.alleywatch.com/2019/03/5-ways-new-york-city-has-embraced-rfid-technology/
文/鄭珮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