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疫情間博物館維繫觀眾三大對策觀察 Observations on audience engagement of museums in times of Covid-19


(圖片來源:https://www.museumsassociation.org/home)

今年3月開始,全球Covid-19疫情急速擴散,指標性博物館如史密森尼博物館群(Smithsonian Institution)、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羅浮宮(Louvre),以及各地方博物館、水族館、動物園等,陸續宣布無限期閉館直至這波疫情結束。少數仍繼續開放的博物館,也因疫情導致大部分室內活動和展覽延期或取消,參觀人數銳減。規模較小的博物館更首當其衝,出現營運上的困難。然而,隨著近幾年數位科技的應用與開發,許多博物館得以在短時間內提出對策,因應危機和挑戰。以下將筆者近期從網路觀察和歸納國內外博物館案例,在這段艱難的時期,如何以三項「連結」對策積極與觀眾保持聯繫。

一、    即時連結

許多博物館除了利用各自的推特(Twitter)、Instagram官方帳號與臉書(Facebook)粉絲專頁,在第一時間更新防疫政策與閉館訊息外,同時也將許多實體活動轉戰到這些社群媒體,成為即時維繫觀眾互動的首要平台。其中位於美國南卡羅萊納州查爾斯頓市(Charleston)的地方兒童博物館Children’s Museum of the LowcountryCML,規模不大,卻善用臉書和創意與觀眾和當地社區積極互動的好案例。
CML2020317日在臉書貼文宣布暫停開放直到疫情暫緩,但博物館與觀眾的互動和服務,並沒有因此而暫停。一改以往透過臉書分享館內活動貼文吸引觀眾前來參觀的模式,CML將博物館常態性活動,諸如繪本朗讀、STEAM教學以及可利用家中既有材料進行的手作活動,透過網路直播的方式,持續帶給觀眾新的學習內容與樂趣。不僅如此,CML藉由博物館吉祥物DooDash的視角,配合在家防疫的近況,發起一連串與觀眾的有趣互動。例如DooDash與館員們於3月中旬的「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視訊會議、日常生活中的健康防疫叮嚀、邀請觀眾分享家中能安撫心神的「物件」、直播活動預告與回顧等。由於CML主要經費來源為入館門票,他們不僅透過臉書鼓勵小額贊助,更推出觀眾自由贊助,就享有合作攝影公司在安全社交距離下到府拍攝「Family Portrait」的社區服務。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explorecml/

CML雖為規模較小的地方博物館,臉書專頁的追蹤人數只有一萬人出頭。然而經由改變臉書貼文與觀眾的互動方式,仍能看出按讚與分享數從原先零星一兩個,明顯增加的趨勢。許多原先就固定使用社群媒體貼文的館所,這段時間也更頻密地分享互動性較高的內容。同時社群媒體上因而衍伸一些相關標籤(Hashtag)如#MuseumMomentofZen#MuseumFromHome#museumalphabet#museumbouquet#MuseumsThankHealthHeroes等,讓博物館與觀眾產生雙向互動。 


二、資源連結

    官方網站是民眾搜尋博物館資訊最直接的途徑,大英博物館、英國自然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紐約的現代美術館(MoMA)、大都會美術館(The Met)、以及荷蘭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是具代表性的案例,看到博物館如何因應疫情,快速且準確的讓觀眾獲得該館既有或新增的線上資源與服務,以維繫觀眾互動。


(圖片來源:https://www.britishmuseum.org 

這幾個館均在今年三月宣布閉館後,即時將官網首頁全面更新。除了讓觀眾點進官網後,第一眼便能看到因疫情暫停開放的置頂訊息,第二個吸引視線的,便是諸如:「Visit the Museum from home」、「Virtual Views」、「Take a virtual tour」、「What’s online…」、「Art at home」等博物館數位資源的連結。資源類型可大致分為:
·         環景地圖:使用google街景或720環景等技術,帶觀眾從線上實際走訪展廳。
·         數位展覽(Virtual gallery):以高清的圖檔或影片,介紹某特展或某一系列作品、物件,讓觀眾能夠零距離的觀察細節。
·         節目廣播(Podcast):內容可能包含,透過專人解說帶領觀眾一窺博物館幕後(Behind the scenes)的神秘面紗、藝術家、科學家訪談等。
·         影音導覽(Audio tour):物件、作品、展廳導覽。
·         線上典藏:透過類別、時間等資訊搜尋館藏物件,提供資料性質的內容。
·         數位學習平台:針對不同議題,各館所或以學習網站、學習單、App等形式,提供觀眾包羅萬象的學習資源。
還有則是前述提到的社群媒體連結,大英博物館不僅將該館各大社群媒體帳號以「Find us on social media」呈現於首頁連結,甚至設置「British Museum across the web」,讓觀眾更輕而易舉的接收到所有資源與服務。


(圖片來源:https://www.britishmuseum.org/closure 

    事實上,早在這次疫情爆發前,許多博物館的線上資源大多已在網路上提供。這幾個館脫穎而出的關鍵點在於,他們在第一時間有系統的整理了既有的數位資源,並以清晰直接的方式呈現在官網首頁上,讓觀眾眼睛為之一亮,毫不費力地找到這些資源連結。


三、情感連結

    人與人的情感連結往往在困境時,會成為幫助度過難關的關鍵因素。在這次疫情中,許多博物館除了以館自身的角度積極主動的觸及觀眾,同時也以人與人的情感交流聯繫觀眾。希望與觀眾「Stay Connected」;藉由「Art provides us with joy, comfort and inspiration」、「Enjoy family art-making…」等訊息帶出博物館感性地一面。美國蓋蒂博物館(J. Paul Getty Museum)更是響應了荷蘭Instagram帳號Tussen Kunst & QuarantaineBetween Art and Quarantine,於官方推特上挑戰觀眾低成本模仿名畫,激起一波創意又幽默的風潮。我國文化部也運用了文字的巧思,在臉書上以「想鍵你」,串起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歷史博物館、國立臺灣文學館三館的線上展覽資源,以情感為出發點維繫觀眾。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www.moc.gov.tw/photos/a.331266920286584/2818864498193468/?type=3&theater  

配合「在家防疫」,不少博物館也推出「at home」、「with family」等連結博物館與家的活動,大大拉近藝術、科學、歷史、文化等與生活的距離。疫情尚未結束,博物館因應的連結對策仍在推陳出新。例如英國博物館協會(Museums Association)與英國廣播ej/公司BBC也正號召英國的博物館加入#MuseumFromHome計畫,預計在430日,在社群媒體、電視與廣播,推出全天不間斷地放送博物館特別節目。

Natural History Museumhttps://www.nhm.ac.uk
Tussen Kunst & QuarantaineBetween Art and Quarantinehttps://www.instagram.com/tussenkunstenquarantaine/

沒有留言: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