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te Britain x Facebook:透過互動式AR提升訪客體驗
2019年8月,Facebook使用Spark AR平台為泰特不列顛美術館(Tate Britain)創建了一款運用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 AR)的參訪工具–The Virtual Wing。所要傳達的訊息很明確:不論博物館或藝廊的規模大小,優先考慮的都會是訪客體驗的品質,而互動式AR會加深和提升這一點。
The Virtual Wing使用不同的AR技術和泰特不列顛美術館(Tate Britain)中的8件藝術品做結合,擁有智慧型手機的訪客,只需掃描Tate Instagram的名稱標籤就可啟動The Virtual Wing;然後,訪客就能看見一段歡迎訊息,和一個幫助引導他們參觀8幅AR畫作的地圖。利用Instagram的相機功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獲得更多與藝術品相關的見解和背景,不但幫助訪客更深入的探索藝術品背後的故事,也使訪客與藝術建構互動式的關係。
與AR結合的8件藝術品中,涵蓋了泰特不列顛美術館(Tate Britain)最著名以及最多人前來欣賞的作品,根據與藝術家、藝術主題或創作背景相關的獨特且不為人知的故事來進行介紹。
1.《Carnation, Lily, Lily, Rose》- John Singer Sargent
(圖片來源: https://www.tate.org.uk/art/artworks/sargent-carnation-lily-lily-rose-n01615) |
(圖片來源: https://tech.fb.com/augmenting-abstraction-facebook-expands-ar-experiences-with-tate-britain/) |
Sargent是「黃金時刻」的堅定信徒,亦即場景與光影搭配的最完美的時刻,此幅畫作中的AR效果可以追蹤時間的流逝及其對場景的影響,畫作中的燈籠在黑暗中閃耀、消逝又回歸,標示著從生命到死亡再回來的象徵性過渡。
2.《Head of a Man (?Ira Frederick Aldridge)》- John Simpson
John Simpson的肖像畫主角,是第一位在英國舞台上扮演莎士比亞的黑人演員Ira Frederick Aldridge,此肖像代表著一位先驅人物亦或是我們每一個人—還是說它象徵著人類的束縛與自由的鬥爭?此幅畫作與AR技術結合,利用Instagram相機的效果及左右移動,顯示畫中肖像的情緒從戲劇性變為沮喪,創造了一個既強大又脆弱的角色,圖像觸及到觀者的深處,創造發現更多關於Aldridge故事的渴望。
3.《The Cholmondeley Ladies》- Unknown Artist, Britain
The Cholmondeley Ladies的謎團,包括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表情、包覆著嬰兒的長袍,隨著訪客觀看他們一同經歷生活的場景會變得更加深刻;奢華禮服和裝飾性的荷葉邊衣領的服飾表明財富和地位,但暗示著預定的生命。
此幅畫作中的AR技術透過一系列萬花筒般的小插圖來強調對稱效果,將能看到一對雙胞胎女孩,從出生,到同一天的婚姻,再到她們先後地生出孩子。
4.《Amateurs of Tye-Wig Music (‘Musicians of the Old School’)》- Edward Francis Burney
和諧與不一致在這幅畫作中有所體現,為了與這幅畫作的音樂競爭主題保持一致,AR體驗透過搖擺不定的燈、偷假髮的鸚鵡,以及假裝演奏樂器的小朋友等等,產生視覺上的雜音效果,訪客將會被亂吠的狗以及惡作劇的鸚鵡娛樂,就像是傳統音樂和前衛之間的戰爭在訪客眼前展開。
5.《Farm at Watendlath》- Dora
Carrington
(圖片來源: https://tech.fb.com/augmenting-abstraction-facebook-expands-ar-experiences-with-tate-britain/)
這件作品將大規模的壯麗山脈與前景中的兩位嬌小女性並置,美不可言的山巒和果嶺在觀者面前逐漸升起,在主導場景的山丘的強烈線條中暗示著女性的力量。觀看AR效果的動畫時,訪客可能想知道力量來自土地或是來自景觀中的人類。
6. 《Fishing upon the Blythe-Sand, Tide Setting In》- 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圖片來源: https://www.tate.org.uk/art/artworks/turner-fishing-upon-the-blythe-sand-tide-setting-in-n00496)
據傳Turner先前曾將這塊畫布撕成五塊,為他養的七隻貓製造臨時的活動板貓洞,但現在已經修好。這次,透過Instagram的相機體驗AR技術,隨著一隻虎斑貓跳過畫作時,帆布將再次撕裂,將藝術模仿現實模仿藝術帶入新的令人眼花撩亂的高度。
7.《Self-Portrait》- Gwen
John
就如同Simpson的肖像畫,Gwen的自畫像也提出了肖像畫中的脆弱性和原始性的問題,無論是主題還是藝術家,創作藝術的過程都是敏感的,同時也是痛苦的揭示。經由AR體驗,訪客將能見證她創作自畫像的時刻,同時也可以體會到藝術家的情感。
8.《A Youth Relating Tales to Ladies》- Simeon Solomon
作為19世紀後期酷兒視覺文化的重要前奏(Solomon在完成此畫作三年後因同性戀而入獄),這幅畫作充滿了曖昧不清的感覺。在透過Instagram相機進行欣賞時,能夠體會到Solomon本人所面臨的鬥爭和危險,以及他對其他藝術世界的排斥,AR效果中揭示了因為他的性向而形成的此幅畫尖銳的潛台詞。
此Tate Britain和Facebook之間的創意性項目,使AR軟體可以透過智慧型手機為觀者提供更高水平的互動。對於博物館和畫廊來說,AR相當於John Masefield的“Box of Delights”,透過指尖的輕觸,就可以使世界上所有的魔法成為可能。
最重要的是,它開放藝術給各式各樣的訪客,幫助他們以更新且更深層的方式與藝術品連接起來。透過AR揭示隱藏的藝術及藝術家的歷史,利用視覺的擴增力量來加強訪客心中的圖像。在此計畫中,最好的部分是觀者透過自己的智慧型手機控制流程,在藝術中使用AR是一種有機的發展,為專業人士和訪客提供了令人興奮的可能性,使他們能夠一起合作和策劃。
參考資料:
1.MuseumNext:https://www.museumnext.com/article/tate-britain-partners-with-facebook-on-the-virtual-wing/
2.Tech@facebook:https://tech.fb.com/augmenting-abstraction-facebook-expands-ar-experiences-with-tate-britain/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