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合約崛起與落地應用的挑戰限制

5月 03, 2023

智慧合約崛起與落地應用的挑戰限制

 

前言

繼上次介紹元宇宙的交易NFT數位商品應用是屬於區塊鏈涵蓋的範圍,本次透過介紹區塊鏈的發展來推敲未來後續智慧博物館在執行流程自動化的可行性。

 

博物館圈,近年持續深化研究數位資產轉化的應用,將館藏品透過NFT的方式推播到世界各地的觀眾眼前,在疫情嚴峻,實體參觀人數大幅下降後,人們開始逐漸習慣數位化的生活型態與模式,伴隨著數位科技應用,像是線上購物、行動支付的普及,加密藝術與其他數位資產如同現實生活中的藝術作品、音樂及影片可以被藝術家或收藏家所擁有,並且透過買賣所有權來轉移或獲利,博物館的觀眾也開始慢慢的接受數位資產的存在。


相關文章:

登入元宇宙漫遊, NFT興起博物館數位藝術熱潮 

加密藝術與區塊鏈:博物館共創的新策略?


區塊鏈發展應用

 

在提及加NFT加密貨幣所帶來的加密藝術商機前,應要先提及,其最根源的區塊鏈應用技術,所謂的區塊鏈是簡單來說,意指進階版的資料庫機制,是一種複合式技術協議 ,即透過大數據資料庫的資料進行歸納、整理後,將資料存放於同一個鏈結的區塊內,使得資料在時間序位上面具有一致性,且無法隨意修改或是刪除,也因此,區塊鏈的主要關鍵要素為分散式共享式帳本,公開分享透明的資訊,以追蹤訂單、付款、帳戶以及其他交易。(每個人都可以編輯共享的檔案,就像是google雲端檔案共享google文件、簡報或是試算表等)但在區塊鏈中,分享式總帳僅用於增加紀錄,而無法刪除且修改,可預防未經授權的交易進入以及在這些交易的共享檢視中建立一致性。

      區塊鏈的發展,源於密碼學,透過電腦加密連結區塊結構來儲存資料庫資料並進行記錄,並在近年持續性地進行發展延伸其技術、形式變化的使用。

第一代是最廣為人周知,超級夯的「挖礦」—加密貨幣,例如像是:比特幣BTC、以太坊的以太幣ETH、泰達幣USDT等等,此為區塊鏈功能最重要的底層核心應用技術之一。


比特幣區塊鏈特性

圖片來源:智能合約的發展與應用 

第二代則將除了原先一代的儲存交易、資產轉移的紀錄功能之外,再加上執行應用程式,執行具有邏輯限定條件的程式,此即為智能合約Smart contract,在談論「智能」合約之前,應該先針對合約進行簡單的定義,即是交換需有兩造雙方,且在各種交換、交易的行為商業行為模式當中,首要其衝的即是制定「共同」的協議、規範或者是準則、條件等,來遵守在交換過程中的可能產生的問題,在合約簽訂後,雙方各執一份,若未來有任何需要修改,則需重新制定全新的合約,並且將原先舊的合約進行作廢,程序上繁瑣且耗時。

也因此用智能合約是區塊鏈中一種制訂合約時所使用的特殊協議,主要用於提供驗證及執行智能合約內所訂定的條件,於2015年藉由區塊鏈平台以太坊促使其於區塊鏈中嶄露頭角,成為新興區塊鏈圈關注的技術應用之一,甚至被視為「區塊鏈2.0」;智能合約中內含程式碼以及各種函式,亦能與其他合約進行互動、做決策、儲存資料及傳送以太幣等功能,簡單來說即是將曠日費時的合約制定進行「流程自動化」。

具體在各個產業皆陸續有使用的案例產生,例如:使用區塊鏈系統來管理著作權資料。著作權驗證對於藝術家的公平補償至關重要。記錄著作權內容的銷售或轉讓需要多次交易。 Sony Music Entertainment Japan 使用區塊鏈服務來提高數位版權管理效率。他們已成功使用區塊鏈策略來提高生產力及降低著作權處理成本。

此外,電商平台龍頭Amazon 零售已為分散式總帳技術系統申請專利,其中該系統將使用區塊鏈技術來驗證平台上銷售的所有貨物是否都真實可靠。Amazon 允許製造商、外送員、經銷商、最終使用者和參與者在憑證授權單位註冊後向總帳新增事件,進而鏈結全球供應鏈物流動態。

在金融產業,也運用在管理線上付款、帳戶和市場交易,提高金流交易的流動性,可一次性的批次大量處理金融交易以及降低手動對帳的錯誤率。

智能合約的優點特性:

一、合約公開透明安全性高(去中心化/去信任):透過加密技術儲存於區塊鏈結點上,未經允許不可變更、竄改且公開透明且任意刪除。

二、交易效率高(經濟/高效):合約流程自動化提高交易效率,降低第三方涉入。

三、客製化彈性高:種類多元,可以依照客戶的需求進行修改。

四、永久運行:只要區塊鏈沒有消失,履約期限沒有特別限定則合約就能永久持續運行。

但,智能合約真的具有「智能」的「絕對」優勢嗎?

智能合約仍存在許多需要去克服的問題,運用電腦語言代替具體的法律條款紀錄,只要引發條件,程式即刻會自動執行合約內容,雖可降低第三方涉入,但智慧合約無法自動感知條件成立,合約可以開始執行,仍需要提供信息讓合約條件成立,才可以讓合約開始執行,且合約本身對於撰寫程式語言的工程師技術相當吃重,要如何周全寫出判斷式,先前提到合約內容制訂完成後無法進行任何修改,不可任意篡改的特性,容易建立兩造雙方的信任,但若一開始即有錯誤或是漏洞,則無法即刻進行修改,僅能等待合約時間到期或是重新進行制定;但重新制定可能會再造成運行效率上不像是理論上可提高流程自動化效率等美意,且區塊鏈去中心化的特性,會讓出後續的責任歸屬變得判別較為困難。


智能合約應用流程與範疇

圖片來源:智能合約的發展與應用

承接前述,智能合約目前而言,在科技技術應用層面上仍屬新穎,在實際上應用範圍較為有限的,只要智能合約的運作需要輸入外部資訊,合約本身怎麼設計就會變得比較複雜,且制定合約的兩造雙方若對於合約的制定需求沒有全面性的掌握可能會出現更多瑕瑜互見的情況產生,因此綜整上述,智能合約於現今仍並不能全面性的取代所有的傳統合約,距離完全落地應用雖有一大段路要努力,但仍是未來持續可關注的議題與商模建立關鍵要素的核心技術。

文/ 林思嘉


參考資料:



沒有留言: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