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的線上觀眾是誰呢?

12月 22, 2017
圖片來源:https://metmuseum.org/blogs/collection-insights/2017/online-collection-user-research

        隨著博物館將藏品數位化,博物館的觀眾除了實體觀眾之外,也多了線上觀眾這個大族群,舉Met博物館的例子來說,目前已經擁有超過45萬筆的數據化紀錄,而且每週都在持續增加,如何去解讀這些大量增長的數據並有效地使用他們,就成了博物館從業者們所關心的議題了。 





        Met將這些問題分為四大點,分別為觀眾為誰?來自哪裡?來網站的原因為何?在瀏覽及收藏時,他們的期望和需求為何?他們使用了多種分析的研究方法,包括Google Analytics、熱圖等等。 透過線上收藏的用戶行為,分析歸納出目前使用Met網站的觀眾類型以及其動機,下圖為觀眾選擇來Met的動機,包括進行研究、進行學習、找尋靈感等。

圖片來源:https://metmuseum.org/blogs/collection-insights/2017/online-collection-user-research

        但是動機只是影響觀眾滿意度的其中一個因素,觀眾真實的體驗也會受到其他因素影響,例如加入了觀眾對於藝術的了解程度(例如:專家、一般以及不熟悉)這個變項後,再看一次上面的圖表,就會顯示出在同一動機中,不同種類觀眾的比例。

圖片來源:https://metmuseum.org/blogs/collection-insights/2017/online-collection-user-research

       接著透過動機、與藝術的連結、線上瀏覽行為細分觀眾,Met 定義出六個核心用戶,分別為專業研究者、學生研究者、個人興趣訊息搜尋者、靈感搜尋者、臨時瀏覽者、訪問策劃者。

圖片來源:https://metmuseum.org/blogs/collection-insights/2017/online-collection-user-research

        Met的數位部門、策展部門和保護部門也舉辦了研討會,目的是將目前觀眾們的想法和內部需求轉化為可描述性的觀眾故事,也希望透過這樣的數據分析,改善並為Met的收藏推出新的登錄頁面,提供給更多非英語國家的觀眾使用。

圖片:線上收集研討會上定義的用戶故事,Liz Filardi的照片
圖片來源:https://metmuseum.org/blogs/collection-insights/2017/online-collection-user-research

        透過改善基礎數位環境,建立與觀眾相關的數據資料庫,藉由分析收集的數據資料進行有效的改善並增進館所的服務,都是博物館貼近民眾真實需求的方式及努力。 






文:謝明惠







參考資料: 

沒有留言: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