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內展區的光影策展~談顯示器(下)

12月 13, 2017
一、觀賞距離與反光問題:
        市售的螢幕類型、安裝方式都能因著不同的需求而決定其展示樣式,在施作裝配、內容播映後,這些設備就能為呈現展示多媒體內容而提供服務。但螢幕在裝設與使用後,其實還有兩大問題必須克服解決,也就是適當的觀賞距離以及反光的克服問題。

        先談談適當觀賞距離的問題。

        因為螢幕呈像所需的明度、對比、彩度,都使螢幕有光源,這不僅對於展區光源的明暗配置有一定的影響,從觀賞來說,也必須要安排在適當的距離才能保有品質。經查,比較早的,或者是沒有更新的資料,還是會以螢幕對角線尺寸的2~6倍,即肉眼視力1.0能看到的最佳分辨率。也就是50吋螢幕的適當觀賞距離為100英吋(254公分)到 300英吋(762公分),再以肉眼視覺決定適當距離。另外也有螢幕對角線尺寸的2~6倍之說。

        其他計算方式(資料連結)還包括:1. 最佳觀看距離的計算公式:最佳觀看距離=螢幕高度÷垂直解析度×3400 ;2. 液晶電視的最佳觀看距離=液晶電視螢幕對角線x0.0635。以上資料僅供參考。

        當然了,目前也有多個專業影像知識與資訊網站提供了簡易計算方式,像是Projector Screen.commyhometheater.com根據THX(Tomlinson Holman Experiment)電影影音認證標準與SMPTE (Society of Motion Picture and Television Engineers)協會的觀影標準所提供的Viewing Distance Calculator,,或者是Starico網站所提供的TV Monitor Viewing Distance Calculator

        但在此特別推薦進階閱讀知名螢幕顯示器評比網站RTINGS.com所提供的螢幕尺寸與觀賞距離計算機 TV Size to Distance Calculator and Science ,以及其針對角度解析度(angular resolution)、視野(visual field)所提供的分析說明。

螢幕尺寸與距離的適當配置關乎觀影品質
圖片來源:截圖自https://www.rtings.com/tv/reviews/

        接著談談反光的問題。 

        有時總會在展區看到螢幕反光,無論現場的照明或裝飾光源,這確實會影響觀賞品質。但問題在於,目前普遍使用的液晶電視螢幕往往會反射光線。即使許多品牌廠商已經針對顯示螢幕進行霧面處理,雖然不會像平面電視猶如鏡子一般將房間中的光源反映在鏡面螢幕上,然而環境光(ambient light)仍會在整個螢幕上均勻散佈,雖減輕反光的干擾,卻使黑色的深度色域變得輕淺許多。以下是根據專業公司建議與實務經驗累積提出的解決方案: 

        1. 最直接的解決辦法是在展場中避免光源直接照射螢幕,必須投射也應該避免聚光投射,投射範圍也應大於螢幕尺寸。 

        2. 使用遙控器中調整背光(backlight)功能,特別是使用LED背光螢幕時。因為市面上有一些LCD螢幕都是用LED來做背光,其具有節能、長壽、發熱小等優點。如果能在比較暗的觀影環境中降低背光,就可保有適當的對比,並且有比較好的黑色準位(black level)。 

        3. 在適當觀影距離中,往前調整位置,這樣可以有效減緩觀者在觀影時的眼睛疲勞,並取得比較清晰的角度解析度( angular resolution)。特別是在為了展區效果而佈置的非常昏暗的空間中,因為我們的虹膜會為了辨識黑暗中的微弱光源而擴大,長久在不當的距離觀看,就會引發疲勞,觀影效果也不好。

為強化服務,也有業者提供螢幕配置的線上互動諮詢
圖片來源:截圖自https://www.rtings.com/tv/reviews/


二、多媒體展區欣賞範例: 

        接下來,就以成功案例推介的形式,欲介紹目前在國外博物館、美術館等展示場域中,許多種相當具有創意與實用性的數位多媒體螢幕展示範例。 

        1. 透明螢幕: 

        目前有種相當直覺的虛實整合展示螢幕就是所謂的「透明螢幕(Transparent Screen, See Through Monitor )」,這不是新進研發的科技展品,三星於2012年就曾量產大尺寸的透明液晶面板,LG也在2013年加入研發與生產,三星更於2016年推出全球首款OLED顯示螢幕(但同年三星亦宣傳不再生產),讓大家對於透明顯示式的「未來螢幕」有所期待,但迄今都仍不是很熱門的數位多媒體裝置。然而其實此類設備仍有很多的運用方式與效果可以期待。國內廠商像是盛源精密諾亞媒體遠景多媒體等,都有不錯的產品與使用案例。韓國的Translook更是家專營透明螢幕/透明螢幕的業者,從官方網站就可以看到其產品在不同場域與用途上的案例,在2013 年該公司也針對美術館與博物館的文物展示需求,以銅香爐為展示品,推出具有多媒體簡所展示功能的透明螢幕展櫃。該觸控螢幕中,能夠在文物實體展示的同時,提供多媒體內容的觸控面板,包括:展品介紹、展品佈建、紋飾介紹、紀錄片內容等,甚至可以透過螢幕按鍵去控制櫃中實體文物的旋轉,而能提供觀眾多角度去欣賞文物的複合功能。

透明螢幕的展示效果仍待更多創意應用與技術研發
圖片來源:截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eCWKfrQSU4


        不過目前多款商用透明螢幕展櫃都是透過櫃內的明亮照明去增加透光率,在遮光與透明的差異上顯示顏色的彩度與明度差異,惟其整體呈色效果上受到背景明暗、透光率的影響頗大。所以如果不是使用OLED透明螢幕的話,目前使用市面上的透明螢幕(或含展櫃)都要注意螢幕後方需有明亮照明。

透明螢幕既保有透明櫃面功能,也提供數位互動機制。
圖片來源:截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

        以下提供Baku Museum上海電影博物館海灣合作理事會(GCC)等博物館與展場的實例供參考。

Baku Museum巧用透明螢幕同時展示文物殘件與數位復原動畫。
圖片來源:截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_1mtTfl06o


        2. 拼接組合螢幕 

        這邊所要介紹的組合螢幕除了是在演藝廳、商辦大樓、商展會場、迎賓廳、會議式、美術館、博物館越來越常見的電視牆之外(目前有許多異形拼接的技術),主要是要分享許多很有創意與特色的組合式螢幕案例。

伯明罕機場的異形拼接螢幕長廊
圖片來源:截圖自http://www.planar.com/case-studies/

        先從投影螢幕介紹。 

        像是同步投影(Synchronized Projections)的組合螢幕,也是需費不貲的拼接電視牆之外的選項,透過分配器,電腦就可以操控多台投影機進行同步投影,呈現不同的畫面組合,也可以讓影像敘事有更多元的手法,在形式上很類似拼接組合的電視牆所呈現的效果。 在2015年the Sonae Media Art Award (葡萄牙里斯本國家當代美術館/Sonae媒體藝術獎)的獲獎的作品「1989」就是很精彩的案例。這作品是個三屏同步投影的電影散文,以文獻、語言、思想、論述的議題式影像內容為觀眾創造了一個沈浸式劇場的體驗。

「1989」多媒體作品透過螢幕交替與整合成像市集具有影像詩意的
圖片來源:截圖自https://vimeo.com/152323611


        接著介紹拼接組合螢幕。 

        而拼接式液晶螢幕牆以及影像裝置(video installation)的介紹部分,則是先以Manchester Museum of Science and Industry(曼徹斯特科學與工業博物館)的the Revolution Manchester Show為案例。 這個以弧形電視牆、螺旋狀電視柱為主要呈像設備的影像秀,講述著作為引爆全世界工業革命曼徹斯特的工業與科學力量是如何塑造現代生活?以及曼徹斯特又如何持續邁向尖端科學研究變革的?此外,在影片中也看到此館也充分運用各式顯示螢幕與觸控螢幕在展示的輔助上。

此展以曼徹斯特工業發展為主題,也透過互動技術融入現場觀眾的參與
圖片來源:截圖自https://vimeo.com/21304537

        透過拼接融合技術所構組的電視牆或投影幕都能呈現出比獨立螢幕更直觀的量體震撼感,巨大的牆面成為多人共用的互動螢幕,也成為巨量資料的點選介面,此前已有多篇文章介紹過由美國Local Projects這家公司為克里夫蘭美術館製作的Gallery One互動藝廊,應該是大家最為印象深刻與不斷討論的案例。但就如其創辦人Jake Barton在2013 年的一段訪問所說的「We wanted the tech to be predicated on the art,…」,Local Projects專案所展現的數位科技都是能兼容藝術與技術的成果。不妨到Local Projects官網去看更多的案例。 

        但在本文也特別介紹 Obscura這家數位公司的作品,向各位展示目前拼接螢幕資訊牆在設計與功能都已經相當的成熟了,像是該公司在亞特蘭大的the New College Football Hall of Fame (美式足球大學名人堂)的多點觸控資訊牆、與Google Creative Labs合作的多點觸控螢幕裝置:Google Play、 與Haworth這家空間規劃公司共同為設計師數位化協作環境所研發的多功能螢幕:Bluescape、以及以搖滾名人數位典藏資料為內容的Rockwall,都能讓使用者盡攬多點觸控數位資訊牆的強大功能與應用方式。

「Bluescape」互動多媒體螢幕提供Obscura內部設計人員協作的工作平台
圖片來源:截圖自http://obscuradigital.com/work/bluescape/

豐富的數位典藏資訊牆提供觀眾探索尋查的主動功能與樂趣
圖片來源:截圖自http://obscuradigital.com/work/rock-wall/


        最後介紹桌型觸控螢幕。 

       拼接式觸控螢幕還有以長桌型為樣式的資訊互動展示台(digital mulita-touch table bar),此類數位裝置已是相當普及的展示應用方式,其在內容上常以橫式時間軸形式提供具有時序資料的點閱檢索,此外,也因著桌型的人機互動形式所以引發的模擬與聯想,所以在此數位長桌上翻閱書冊欣賞照片影片都是很常見的案例。

橫式長軸形觸控螢幕
圖片來源:截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9hiBGaTywE

        在介紹這些多點觸控桌時,其實應該要回溯Microsoft在2008年推出的Surface Table以及 在2011年推出的Surface 2,其實當時的產品都可以被窺見對後來在展場、商場、學校所見到的中大型多點觸控裝置的影響。除了觸控點選的互動技術之外,Microsoft所研發的標籤識別(tag recognition)技術,更使得許多在螢幕接觸面上貼有標籤的物品,可以在surface table螢幕上被辨識而啟動觸控應用,許多功能像是「選單功能」、「控制選項」、「圖像拖曳」等等這類原本以滑鼠或觸控點選出來的功能,都可以在物件放置螢幕上並被辨識後在螢幕上出現。像這個「地圖放大器」應用、「觸控物件」應用、「進階選單/資訊」應用。

在2011年推出的微軟Surface因具有多點觸控與標籤辨識功能,曾經受到矚目
圖片來源:截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9hiBGaTywE

        而後,Microsoft的標籤辨識技術以及後來各家研發的辨識技術,都使物件辨識啟動的進階選單功能變得更有趣更直覺,而且更有「自訂選單」的趣味,因為使用與閱覽方式已被「客製化」了。幾個案例提供點選閱覽,泰國博物館互動多點觸控桌、美國德州Trinity 大學迎賓中心的互動資訊桌、InfoComm 2017(美國國際專業視聽集成設備與技術展覽會)展示的Displax 多點觸控桌。以上請參閱。

在2017年仍有廠商推出具有辨識功能的觸控桌期待商用功能的發展
圖片來源:截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P8O8WO_g14
此泰國案例則展示觸控桌在博物館作為互動探索平台,標籤圖卡陳列於後方牆上
圖片來源:截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LSOeMtQwZQ


        小結:

        以上所介紹的螢幕配置形式與技術,應該是目前展示設計導入多媒體展件的基本軟硬體知識。其實對於相關技術知識部分,研究人員、內容策展規劃、教育推廣設計等單位,並不需要得像專業人員那樣專精,但由基本資訊而逐步累積的應用案例之蒐集與認識,確實數位科技導入展示設計時,能夠讓「內容」「技術」雙方人員去合力設計出專業的展示科技成果。即使不是如此,專業的監督與指示也會使展覽預算有更具實效的使用。






作者:施登騰(中國科技大學互動娛樂設計系助理教授)

1 則留言: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