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元宇宙漫遊, NFT興起博物館數位藝術熱潮

3月 21, 2023

    近年,元宇宙的意識興起創造許多新興商業模式,然其並非全新概念,看似艱澀難懂,但其實已經在你我身邊深耕許久,較廣為人周知經常性的應用,即是借助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簡稱VR)、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簡稱AR)、5G技術等數位技術搭建的虛擬時空的合集,融合社交、遊戲、金融、加密貨幣、區塊鏈、等諸多元素的數位宇宙,可說是進階版的物聯網技術應用的展現。
    受疫情的影響,科技發展快速,促使產業加速轉型並朝向數位化蓬勃發展,元宇宙泛指一系列相互串連的虛擬世界,在各行各業中引起熱烈的討論與催生、發酵,廣泛的應用,其延伸出的數位場域,就如同網際網路中的各種網站相互連結;雖然定義仍處於模糊,但已開始驅動著未來各式新興應用的誕生和對網路或其他技術的需求。
元宇宙能夠落地,最直接性的受惠於疫情對於5G技術應用的催生,帶動產業數位化的浪潮,隨著元宇宙的概念不斷地被提出審視發散聚焦,許多日常應用也因運而生。

⟪網路溫度計⟫輿情分析聲量
圖片來源:https://dailyview.tw/Daily/2022/10/13

    根據⟪網路溫度計⟫透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的輿情分析系統調查,看似艱深難懂的元宇宙概念已經在你我的日常中潛移默化的出現,透過網路聲量調查發現「深處元宇宙你可能不知道的十大應用」,其中以交易NFT數位商品網路聲量居首。
NFT的全名為「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簡稱 NFT)」,是區塊鏈(Blockchain)上基本單位代幣(Token)的延伸應用,在元宇宙中可以代表畫作、藝術品、影片、遊戲;因此在元宇宙中也經常被用來當作數位資產資料單位。
    元宇宙帶來自由與創作,所有人都可以透過購買NFT,用加密貨幣進行消費,在不同的宇宙穿梭打遊戲賺錢甚至是參加虛擬演唱會、收藏博物館館藏等,在先前文章⟪加密藝術與區塊鏈:博物館共創的新策略?⟫提到區塊鏈的導入,讓博物館開始關注數位典藏與觀眾連結的議題。
亦提及,研究發現,博物館的數位資源,導入區塊鏈後,原先的資源被賦予可交換交易的價值,使得博物館數位資源與觀眾可以獲得更深層的連結,也創造更多應用的無限可能性。
博物館受到疫情衝擊而加速轉型,鎖定時下的趨勢跟潮流,開始搭上元宇宙的列車,導入科技應用,希望能在疫情期間持續傳播,以不同形式持續將資訊與資源傳遞給大眾,消彌疫情造成觀眾與博物館之間的隔閡。
    像是烏克蘭在Fair.xyz平台的協助下,發行NFT「元歷史:戰爭博物館」,用區塊鏈紀錄戰火真相、募集軍事資金,希望能夠透過即時記錄讓俄烏戰爭永流傳,透過藝術家紀錄戰爭特定事件為主題去創造影像製成NFT,並且按照時間順序進行出售,獲取的資金會直接進入烏克蘭政府的數位錢包,在短短一個月內獲得近1億美元的加密貨幣捐款,全球民眾透過區塊鏈來支持烏克蘭,充分展現NFT聚集的數位社群能量。

「元歷史:戰爭博物館」俄烏戰爭前三天記錄藝術作品
圖片來源:https://www.kocpc.com.tw/archives/43348

    除了烏克蘭的「元歷史:戰爭博物館」博物館之外,在臺灣的國立臺灣博物館為迎接2023年推出「Welcome 兔臺博」NFT活動,與插畫家有隻兔子進行跨界合作,以臺博館的建築意象特色、藏品「藍地黃虎旗」以及IP圖像「臺博館守護精靈」作為主題,選擇「夜虎、日虎、臺灣雲豹、石虎、恐龍、樟樹、臺博館本館與鐵道部廳舍建築」,發行限量8款NFT,只要辦理臺博館會員或是購買四館聯票全票兩張,即可以兌換一款NFT,邀請觀眾和有隻兔子的角色阿熊、阿珍一起漫步臺博元宇宙。

以臺博系統建築為元素設計NFT商品
圖片來源:https://art.ltn.com.tw/article/paper/1558693
    國立故宮博物院也搭乘上NFT的風潮和臺灣原創的圖像品牌「柯基犬椪椪與好朋友」合作,將清朝著名繪畫大師郎世寧「十駿犬」作品作為原型進行改造,將乾隆皇帝的珍貴名犬,如:驀空鵲、茹黃豹、金翅獫,透過創意發想,分別變成法鬥、柯基、貴賓等現代常見逗趣可愛的狗狗,再推出時造成轟動一上架隔天馬上售罄,可見其市場潛力不容小覷,未來長期的發展,故宮也持續的在嘗試,以博物館教育推廣作為發展主軸,多元與臺灣本土原創IP進行合作,未來持續推出NFT商品,將故宮人氣館藏文物透過創意加值轉化成為NFT商品。

國立故宮博物院與科基犬椪椪合作推出NFT商品
圖片來源:https://www.cna.com.tw/news/acul/202203170331.aspx

    那除了臺博館、故宮之外,亦有許多世界各地的博物館跟進NFT轉化數位館藏的行列,如:大英博物館與法國新創LaCollection NFT平台合作,將館藏作品以NFT的方式進行販售,其中包含著名的日本浮世繪大師的作品:《富嶽三十六景》中的《神奈川沖浪裡》;第二波則推出英倫國寶級畫家泰納的畫作:⟪羅馬鬥獸場⟫以及⟪風暴沈船⟫等,平常鮮為展出的作品,透過數位轉化的模式,展示在觀眾面前;在2022年4月大英博物館更是以旅歐中國藝術家「楊詰蒼」的書法為主軸,發展「數位真跡」讓買家可以在虛擬世界裡面擁有大師級作品進行收藏;連續三波NFT的推出策略,可知博物館透過推出NFT,確實能緩解受到疫情衝擊而產生的博物館營運困境,亦可以有效的拓展觀眾接觸點、觸及不同年齡層的觀眾,或是原先對於博物館文物不熟悉、不了解的數位社群。

大英博物館的 NFT 珍藏

圖片來源:https://www.blocktempo.com/british-museum-nft-product-metamask-fortmatic-buyable/

    博物館圈,近年持續深化研究數位資產轉化的應用,將館藏品透過NFT的方式推播到世界各地的觀眾眼前,在疫情嚴峻,實體參觀人數大幅下降後,人們開始逐漸習慣數位化的生活型態與模式,伴隨著數位科技應用,像是線上購物、行動支付的普及,博物館的觀眾也開始慢慢的接受數位資產的存在,也因此博物館應保持開放態度,善用NFT拓展開源解決財務問題之外,也改變不同展現博物館數位藝術的呈現形式,同時也更加多元的延續博物館的文化使命。

文/ 林思嘉

資料來源:
https://www.kocpc.com.tw/archives/43348
https://dailyview.tw/Daily/2022/10/13
https://www.blocktempo.com/british-museum-nft-product-metamask-fortmatic-buyable/
https://www.cna.com.tw/news/acul/202203170331.aspx
https://art.ltn.com.tw/article/paper/1558693
https://art.ltn.com.tw/article/paper/1558693


























沒有留言:

技術提供:Blogger.